中国文学论文_边地崛起的批评重镇

来源:南方文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11月10日 17:38: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南方文坛》转型的缘由 第一节 文学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文学生产方式的改变 二、文学批评的断层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与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一章 《南方文坛》转型的缘由

第一节 文学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文学生产方式的改变

    二、文学批评的断层

第二节 广西文化生态转型的需要

第三节 旧版的内部焦虑

第二章 转型期《南方文坛》的编辑创作主体

第一节 编者与《南方文坛》的风格

    一、主编张燕玲的文化个性与气质心态

    二、栏目设置与其转型风格

    三、选稿原则与转型的生命力

第二节 批评家、读者群体与《南方文坛》

第三章 《南方文坛》的崛起策略

第一节 论坛与评奖:批评“介入”文学现场

    一、与名刊强强合作

    二、言论与现场

    三、通过评奖建立批评机制

第二节 催生与见证:《南方文坛》的品牌制造

    一、广西三剑客的新锐出击

    二、“今日批评家”的开创与推动

    三、“绿色批评”的践行

第三节 目睹与参与:文学史的视角与贯穿

    一、“非虚构”写作的持续关注

    二、网络文学的理性向导

第四章 《南方文坛》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中国当代批评机制建构的先锋

第二节 对当代广西文学生产的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汇总表

致谢

文章摘要:《南方文坛》诞生于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创刊初期默默无闻,但从1996年第6期宣布改版以来,便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崛起,成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对中国批评机制的建构与广西文艺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南方文坛》在转型中,本着“人文理想,前沿批评”的理念积极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现象,推介文学新人,建立批评规范,以批评的方式介入当代文学建设,活跃了当代的批评氛围。本文试图从转型的缘由入手,系统梳理转型前《南方文坛》的处境以及转型中所采取的策略,考察其崛起的因果,试图进一步增强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对《南方文坛》的关注度,挖掘其对学术生态的塑造,翔实研究资料。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引论部分主要对《南方文坛》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充分了解学界的关注点、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空白,之后阐述本文的创新点、研究的思路与意义。第一章主要分析《南方文坛》改版的主要原因。首先从社会大语境入手,分析当时文学生产方式的市场化、市场大潮下文学期刊的生存状况与文学批评的断层等原因迫使《南方文坛》转型。可以说《南方文坛》转型是时代的驱使,也是反映文学发展的轨迹。其次以广西文学为代表的八桂文化需要展示的窗口,而学术期刊便是向外界展示的最好舞台。加之改版前,《南方文坛》自身不合理的办刊使刊物越办越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转型是求新求变的生存策略。第二章开始进入刊物内部,探讨编辑、作者与读者对栏目设置、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内部呈现出来的时尚性、先锋性和尖锐性。在充满文学热情的编者、才华横溢的作者与有效读者三者之间良好互动下,刊物形成活泼圆融的风格,犀利争鸣的批评文风,兼容并包的批评氛围。相对于第二章,第三章更深入刊物,侧重于刊物崛起的策略。《南方文坛》不仅是当代文学活动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也是策划者,以举办论坛与评奖的方式主动介入文学现场,建立评奖机制间接规范文学批评创作。同时也主动制造热点,营造品牌,以此打响名号。此外还深入文学发展的过程,以文学史的视角贯穿当下文学发展。第四章分析转型期《南方文坛》的文学史意义,对比分析国内同类刊物《当代作家评论》等,将《南方文坛》放在中国批评机制的场域下考察其地位及其构建的意义以及对广西文学生产的贡献。结语部分总结转型的意义与价值,肯定它在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先锋进取、时尚尖锐风格、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以及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范本,同时简略提出仍然存疑之处。《南方文坛》仍在不断向上发展,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天地也未可知,因此本对它的研究还未完成,本文也只是对已有的成果与影响进行梳理。

文章来源:《南方文坛》 网址: http://www.nanfangwentan.cn/qikandaodu/2021/1110/382.html



上一篇:中国文学论文_“女性向”网络穿越小说的故事模
下一篇:中国文学论文_当代文学六十年

南方文坛投稿 | 南方文坛编辑部| 南方文坛版面费 | 南方文坛论文发表 | 南方文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南方文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